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标准研讨会在京举行
2021年6月29日 来源:时代讯网
6月2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以下简称评价院)主办的“制定完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标准,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建设”研讨会在京召开,会上发布了《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GB/T 40108-2021)》和《人文社会科学智库评价指标体系(GB/T 40106-2021)》两项国家标准。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副院长蒋颖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正部长级)高翔出席并致辞,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荆林波做主题汇报。中宣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主任姜培茂,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姜增伟,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钟秉林,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谭方正,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技术管理司副司长徐长兴,中央党校科研部副主任吴泽群,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邢丽做主旨发言。
会议现场
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军事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等机构的领导、科研管理人员和专家学者代表近百人出席会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正部长级)高翔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高翔就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构建问题提出三点意见:一是要深刻认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的重大意义,二是要准确把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的原则方法,三是要努力实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高翔副院长指出,思想和学术都是时代问题的回声,每一个时代的关键时刻,都会提出迫切的思想任务。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一重大战略任务,是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反映出我们党高度的政治自觉和理论自信。当今世界,中学与西学互动,传统与现代并存,各种思潮、学术流派和研究范式相互激荡。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抢占国际学术话语权,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主流学术展开平等、有尊严的对话,更需要中国学者构建具有鲜明特色、具有权威性、说服力的评价体系。
《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GB/T 40108-2021)》和《人文社会科学智库评价指标体系(GB/T 40106-2021)》两项国家标准的制定与发布,是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构建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是哲学社会科学评价向标准化、科学化、精准化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中国学术不能简单跟着西方标准走,不能成为西方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应声虫。我国学术界有义务、有能力、也有资格构建中国自己的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在国际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上,清晰而响亮地发出中国学者自己的声音。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荆林波主题汇报
之后,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荆林波作了主题汇报。首先,介绍了评价院“制定标准、组织评价、检查监督、保证质量和科研诚信”的主要职责,以及目前的四大主要工作。然后,汇报了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及中央政策文件中评价思想的理解。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建立优秀成果推介制度,把优秀研究成果真正评出来、推广开”,到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均对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提出明确意见。
最后,介绍了评价院两项国家标准的制定过程。从2014年到2021年,历经预研、立项、起草、专家研讨、征求意见、技术审查、报批等阶段,评价院的两项评价标准《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GB/T 40108-2021)》《人文社会科学智库评价指标体系(GB/T 40106-2021)》于2021年5月21日在国家标准委正式发布,并将于12月1日正式实施。他指出此次两项国家推荐标准的研制和出台,是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履行职责定位、发挥机构职能,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体现。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主任姜培茂发言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主任姜培茂在发言中指出,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发表5周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评价院召开此次研讨会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庆祝党的百年华诞的重要举措。姜培茂指出,学术评价是学术研究的风向标、指挥棒,是学术发展的“净化器”“过滤网”。学术要繁荣,评价要先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非常宏大的战略任务,应当先把评价标准建起来,明确发展的具体方向和路径。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立科学权威的学术评价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关键所在。
姜培茂指出,哲学社会科学评价要秉持一个宗旨,抓住两个重点,坚持三个原则。秉持一个宗旨就是学术评价作为促进学术发展的手段,要服务好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一战略任务。判断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否真正构建起来,关键看两点:一是突出中国特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是主体性原创性强,立足中国实际构建中国自己的学术理论。与之相适应,学术评价最重要的是突出政治导向和学术创新并将其具体化,把这两方面从软监督变硬约束,从抽象笼统到具体细化。抓住两个重点就是先在成果评价和期刊评价上取得重要进展。
建立学术评价体系,既要有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也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学术评价包括机构评价、人才评价、智库评价等,所有这些评价其实都离不开成果评价。学术期刊是研究成果传播交流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是学术创新的“助推器”,期刊评价对引领学术发展至关重要。
坚持三个原则就是坚持质量第一、分类评价、定性定量相结合。质量是学术的生命,学术评价要摒弃重数量轻质量的不良倾向,探索推广代表作制度,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导向性强,涉及领域多、覆盖面广,学术评价要体现差异性多样性,既要有量上的客观标准,也要发挥好同行专家和学术共同体的作用。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姜增伟发言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姜增伟认为,两项国家标准的研制和出台,是评价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的具体成果,充分体现了评价院履行制定标准、组织评价、建立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责任和使命。学术评价国家标准的发布有利于引导当前评价工作走上科学化、标准化的道路,有利于推出具有公信力、建设性的评价结果,有利于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钟秉林发言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钟秉林就新时代高等教育评价谈了几点看法。他介绍了教育评价改革的时代背景、发展趋势和评价体系,认为评价标准的制定和应用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的大事情,在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到普及化阶段,评价可以促进教育观念、体制机制、组织形态和教学布局的改革发展,在双一流高校内涵式发展、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的政策导向下,高质量的评价体系建设至关重要。要在国家《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指导下,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建设坚持学生中心、注重持续改进、体现学校特色的高校质量文化,构建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高教评价体系。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谭方正发言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谭方正表示,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是一项世界性难题,也是一项系统复杂工程,涉及到谁来评、评什么、怎么评、怎么用等一系列关键问题。2020 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从整体上、全局上、根本上作出了顶层设计,教育部相继出台系列配套文件作出具体部署安排,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评价改革正在有力有序推进。谭方正副司长就评价改革谈了三点意见。
第一,深化评价改革,必须坚定不移。要从“两个维护”、阵地守护、生态保护、关心爱护四个角度,进一步提高对评价改革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从是否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否有利于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是否有利于全面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否有利于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是否有利于团结凝聚研究队伍五个方面,衡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评价改革的成效。
第二,细化评价标准,必须多维立体。要破“唯”立“维”,建立多维、立体的综合评价体系。多维评价是指评价内容上,要突出和细化价值标准、学术标准、道德标准,打好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组合拳,防止一把尺子量到底。两项国家标准就很好地体现了多维评价理念。立体评价是指评价过程中,要尊重学者主体、用好学术共同体、改革期刊这个呈现载体、借鉴国际参照体,特别是要抓好最后一公里的自由落体,从各个学科、各个领域和各个类型的高校等方面层层落实好。
第三,优化评价环境,必须宽严相济。评价改革既是重大政治任务,又要防止简单化、一刀切。为此,一是要保持战略定力,二是各级党组织要敢于担当,三是各方面政策要协同配套,四是要宽容失败,五是要争取社会支持。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技术管理司副司长徐长兴发言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技术管理司副司长徐长兴表示,哲学社会科学标准的制定难度较大,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制定流程制定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GB/T 40108-2021)》《人文社会科学智库评价指标体系(GB/T 40106-2021)》两项标准的发布,将有助于完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
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国家标准的制定,他提出以下四点建议:一是要统筹规划并稳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标准体系的构建,二是要逐步建立完善标准化工作专家队伍,三是要推动标准的应用实施,四是要加强标准基础研究工作,为更多标准的起草编制做好准备。
中央党校科研部副主任吴泽群发言
中央党校科研部副主任吴泽群表示,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密不可分,对评价标准尤其需要进行专业研究,以发挥其重要的“指挥棒”作用。评价院朝着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的目标不断探索,期刊与智库两项标准是相对完备科学的国家标准评价体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五路大军”之一,积极推进科研考核和评价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一定成绩。在考核和评价工作中注重做到以下四点:一是注重发挥评价体系的正向引导作用,将“用学术讲政治”落到实处;二是将“讲政治”和“守诚信”摆在突出位置;三是注重质量导向,提升成果质量;四是设立团队合作指标,鼓励学术合作。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邢丽发言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邢丽指出,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发布的两套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与创新性,旗帜鲜明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导向,为智库、期刊发展树立了良好方向;坚持系统化、多元化的科学评价,创新引入了同行评价,以更好地开展公开、公正、透明、权威的评价。她提出,要发挥好评价指标体系对智库、期刊的指引作用,共建高质量的学术共同体,推动智库、期刊高质量发展,从而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及话语体系的建立。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副院长蒋颖主持、总结
大会最后,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副院长蒋颖对会议进行了总结。
(责任编辑 丁延海)